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家教课堂:教育程度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06 16:18:31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教育十分重要,因此家长要在孩子的教育上多下功夫,然而一些家长在教育和辅导孩子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经验,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家教课堂:教育程度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这篇文章,希望对广大家长能够受益。

我在加拿大从事儿童行为分析工作。本应是治疗先天性精神疾病导致的幼儿行为反常,但是外国家长比较喜欢过度病理化,比如说,孩子不学习,不说自己没教好,会自我诊断说我家孩子多动症,然后花钱找人治。

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的工作包括了“治疗”各种熊孩子。没有在抱怨哦,一般的熊孩子比真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好治”多了,收钱一样的。

对于为什么有的地方孩子比较听话,其实简而言之,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比较听话,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比较听话。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和世界上很多其他问题一样,就是教育程度低的育儿者读书少想太多。

总体上来说,欧美国家平均教育水平比中国高一点,祖父母不爱管孙子辈的事。这是造成“国外小孩不哭闹”印象的主要原因。

如果控制住这两个因素,对比相同教育水平、相同教养环境的中国小孩和外国小孩,中国小孩的表现还好一些。

比如父母都从事专业工作、至少一个有硕士以上学历、祖父母因各种原因(主要是签证原因)不能帮忙带孩子的华人家庭,和同样来自专业家庭的外国小孩相比,中国小孩还更好学、成熟、懂事。

即使是祖父母带的华人小孩,如果祖父母学历比较高,孩子也比较懂事。

由红脖老农祖父母带的外国小孩,也像噩梦一样。因为这种祖父母也练就了一身育儿伪科学,不比中国惯孩子的祖父母差。

由红脖父母养育的外国小孩,也有熊孩子标志性的特点,比如不会沟通,简单粗暴,用吵闹解决问题。

我认为大部分熊孩子之所以这么熊,都是因为父母不会沟通(还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为有情绪需要发泄)。无论孩子多大,是否智力正常,其实都是可以沟通的。别说猫狗了,就是黄金鼠和小乌龟都能和主人沟通,自己生的孩子有什么不能沟通的?

一个两岁的小孩,你今天带他出去,心情好给他买了冰激凌。第二天带他出去,突然想起来冰激凌不健康,不给他买。他用有限的语言能力求你,装可爱讨好你,你都不理他。

他想起来你们夫妻之间怎么让对方办事的:大声喊“你不做我就和你离婚”——于是他也大声喊起来。他又想起来在家里你们怎么威胁对方的:摔门、砸东西、一哭二闹三上吊——于是他也摔东西,趴在地上耍赖。你受不了了,给他买了冰激凌,然后回家打了他一顿。

于是,这个孩子学会了哭闹,也学会了打人。

对这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有效的沟通方法,比讲道理、装可爱有效多了。(对婴幼儿来说,“我想要,真的想要”也是讲道理,人在自己语言能力的极限中,尽量用对话解决问题,都是讲道理)

作为一个更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明明可以用更好的沟通手段。比如一开始就制定吃甜食的份额(一天只能吃一种), 和小孩讲道理(讲点立竿见影的因果关系,“会长蛀牙”有点远),谈条件(爬到山顶把热量消耗掉,就可以买),许诺未来(今天不吃甜的,明天小朋友来给你们买蛋糕)……重点是,如果父母不给儿童达到目的的正常管道,儿童就会用非正常管道达到目的。

有人说小孩没有耐心去“消化”道理,其实,小孩的耐心可以一点点延长,从接受“等一下”,然后等待半分钟开始,慢慢延长到一两天。稍大一些,可以通过画画、读书一类的活动增强耐心。

可是,小孩“没有耐心”,很多时候是因为——大人说话不算话!!!大人说“过两天再给你”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希望小孩忘了这件事,或者大人自己就忘记了。小孩的能力很渺小,无法掌握自己吃的东西、去的地方,如果大人说话不算话,小孩只能在每次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拼老命去把这个东西攥在手上。这是没有安全感的体现。所以古代有曾子杀猪的故事,这里面的道理,和商鞅徙木为信一样,有权力的人要说到做到、赏罚分明,力量小的人才会听你的话。

注:《曾子杀猪》是一篇古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商鞅徙木也有类似的涵义。

沟通以外,还有一个不断更新知识、独立思考、再学习的问题。这对祖父母来说,尤其重要。

关于外国养熊孩子的祖父母,说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大约在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儿童食品刚被发明出来,因为这些食品比家里自己做的食物利润高,广告商下大力气给那一代儿童植入了一个观念:加工食品比天然食品营养好。

如果祖父母成年以后没有再学习,就会轻信广告商的宣传,致力于给婴幼儿喂加工食品。不吃燕麦,吃添加铁的麦片;不吃全麦,吃“比棕面包更有营养的白面包”(某著名面包公司的广告语,其实是在白面包里添加维生素片);甚至不吃母乳,认为奶粉更好,因为母乳不要钱,奶粉贵,贵的怎么会不好呢(典型资本主义意识)……

这些添加食品,为了让小孩爱吃,会加入大量的香精和糖。幼儿吃多了糖会精神涣散、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然后又没法换回天然食品(天然食品不好吃)。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像上瘾一样无法戒断某一种加工食品,吃了就有多动症,不吃就没事,但是停不下来。

有的孩子把桶装苹果汁(添加了大量糖,不然酸的没法喝)和卡夫速食面当主食,一天到晚处于亢奋状态。祖父母还说:“看,我养的孩子多有精神,让他妈妈养就蔫蔫的。”

那根本不是有精神好吗!根本就是脱离了文明世界的狼孩好吗!坐都坐不住谈什么读书、认字、智力发育啊?

就算父母教育程度很高,如果家里太有钱,也会成为问题。因为会让保姆菲佣照顾孩子。

欧美的情况是人力资源少,只有上层收入家庭才能雇佣全职保姆,而且再有钱也请不到科班出来的幼教老师,来的大多数还是自己养过很多孩子的中老年妇女,或者背井离乡的菲佣。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要多熊有多熊。

保姆这个职业但求无过,带的孩子要笑、要胖、要傻皮傻皮的,父母看了才高兴。而且,很多菲佣会带来菲律宾民间的愚昧育儿观念,大概比中国农村请来的小保姆好不到哪去。

我看到的被保姆带大的孩子,都像半个残疾人。以垃圾食品为主食,六七岁不会自己吃饭,把发脾气当日常交流,思想愚昧低俗,把无聊当有趣(比如把欺负小动物、屎尿屁笑话作为娱乐)。

我看过最夸张的一个例子,五岁小孩吃饭的时候,保姆要在旁边说:“要嚼”、“喝点水”、“蔬菜和肉混着吃”。而这个孩子智力发育正常。这是因为本身教育程度不高的保姆力求表现,时时刻刻想多做工,结果把孩子教成了傻子。

归根结底,是教育程度的差异,也就是信息来源,决定了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说起育儿,大家都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在说话:我见过的就是这样,我见过的绝对不是这样 ... 你见过的就是全部事实么?你见过的就是合理的么?你见过的就不会改变么?

其实,任何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都有愚昧的地方。

为什么有些人有错误的饮食观念呢,因为光看广告不看书。为什么有些人家里总是鸡飞狗跳呢,因为夫妻两人成长的环境都是鸡飞狗跳,结婚以后只会鸡飞狗跳地说话,最后养出满世界鸡飞狗跳的熊孩子。

斩断不良家庭教育给下一代的影响,也很简单,只要接受一点外部世界的影响就行了。

现在十岁以下的小孩,祖父母是60年代成长的。全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让大部分祖父母过于注重儿童的吃饭睡觉,不注重提高自我知识水平,也根本没有培育小孩独立、健全人格的意识。

那时候有什么儿童心理学?有什么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在一个把胖和扁平后脑勺作为父母成功标准的时代,有什么育儿经验值得全盘接受的?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明明看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自己不停地撞南墙撞出生活经验。

市面上育儿书籍这么多,为了将就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文字深入浅出,有图有画有录像,还是不愿意去挑两本去看看。

当然,这也就带出了“教育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就算是60年代最高级的教育理论,放在今天也过时了。一个稍微受过教育的人,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然后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但是,就算在很多年轻妈妈聚集的网站,也经常看到“老一辈一直是这样”、“不然以前的人怎么活的”这种论据。沉浸在自己的懒惰和愚蠢中,然后怪国民素质太低把你的孩子带坏了。国民素质就是你啊。

关于成年人思想能否保持进步的问题,物理学家@同人于野写有过描述,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成年以后,一个很可能的趋势是人的进步速度一般会越来越慢,以至于停止进步,甚至倒退。很多人中年以后他们就无法接受任何新的思想,以至于最后连自己的孩子都搞不定。

心理学认为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 ,学习区(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心理学研究说,只有在“学习区”内做事,人才会进步。绝大多数人工作以后干的事情都是他的舒适区内的某种意义上的重复劳动,这怎么能进步呢?所以我们又能怎么办?办法无非就是尽量呆在自己的“学习区”里,并且随时对“舒适区”保持警觉。

最后说个有趣的例子。一个80多岁的东欧老知识分子(工程专业)曾经给我传授育儿经验,她的核心理论就是:“不能用你的生活适应孩子,要让孩子的适应你的生活!”

她说:“规定了4小时喂一次(婴儿),就要坚持住,一开始当然会哭,他认识到这是铁律就不哭了。”

现在的观念看来,这个理论当然是错的……大人和孩子要互相磨合,主要是观察孩子的特点,围绕这个特点建立规章,而不是把所有规章强加到孩子身上。

她的观念反映了二战后苏联女知识分子的性格,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没有这么坚定的意志,她就没法出头。而且当时晚结婚很丢脸,她必须一边上大学一边照顾婴儿,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现在,她的孙子辈也20多了,她当然不用学习最新的育儿理论。我想说的是,就算曾经思想这么先进、学识这么丰富的人,也身怀一些错误的育儿观念。

对了,她的子女都非常成功,但是都和母亲有点不合。不知道和婴儿期硬是4小时喂一次有没有关系。

家教课堂:教育程度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阅读这些内容,相信以上的内容能够帮助你教育好孩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