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野牛跳崖处(文化遗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20 20:19:50


中国有很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要了解和保护,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野牛跳崖处(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北美野牛跳崖处,亦称美洲野牛涧,坐落在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境内,东距麦克雪奥德堡19千米,南距老人河48千米。曾经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最大的围猎场之一。是古代北美土著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它反映了人类在社会早期创造的伟大的原始文化,这让每一个到过野牛跳崖处的人都为古代土著人巧妙地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求得生存的智慧和高超技能惊叹不已。

几千年来,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谋生的物质来源:牛肉可以充饥,牛皮可以做成帐篷及衣服,牛粪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制成工具。

史前期,野牛跳崖处是印第安土著居民一个最大的围猎场。艾伯塔西南的箭猎山中的野牛跳崖处是北美最大、最古老,得到最完善保护的围猎场,它包括圈牛区、屠宰区和加工处理场几个部分。其中,圈牛区面积32平方千米左右,美洲野牛被圈到这里后,即被赶下悬崖摔死。屠宰区内有一道约18米高的悬崖。从5700年前到19世纪中期,被赶下这道悬崖摔死的野牛不计其数,悬崖下白骨累累。

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内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野牛骨骼。加工处理场是人们对野牛进行加工的地方。位于圈牛区附近,人们在这里加工野牛。这里遗留的一些土坑是专为贮存、燃煮食物而挖的,土坑周围有用野牛骨垒成的骨墙。 欧洲人到达美洲时,美洲野牛分布在北美洲大部分土地上,曾多达6000万头,是平原印第安人的经济支柱。后来向西移动的白人以任意屠杀美洲野牛为乐,许多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即由野牛群的减少而引起。

自然主义者为如此众多的野牛之惨死而扼腕。到1900年前后,美洲野牛已趋绝迹。

由于加拿大艾伯塔省艾伯塔山的“牛急跳崖处”完整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猎古迹以及悬崖下古老的加工遗址,1981年,“牛急跳崖处”(又名野牛涧)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予以保护。1990年,加拿大政府在此建立了“森林野牛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成立后,北美野牛才慢慢恢复,数量开始增多。

野牛跳崖处(文化遗产)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